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各方嘉宾共话可持续信息披露与ESG投资

最新信息

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各方嘉宾共话可持续信息披露与ESG投资
2023-06-12 18:46:00
近年来,在“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等大政方针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有投资机构和各级各类民间资本开始广泛参与社会责任投资。几年间,社会责任投资在我国走过了“从边缘到主流”“从理念到行动”的初始阶段,逐步走向成熟,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富含“创新”和“协同”元素的中国社会责任投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近日,以“创新驱动,协同融合”为主题的“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在这场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主办的高峰论坛上,来自政界、学界和商界的七十余位嘉宾共议中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路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肖贵玉在发言时指出,我国每年需要数万亿元的绿色投资,来促进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在论坛上表示,希望用“可持续社会责任投资”的概念来阐释这个领域的创新性,“第一,可持续社会责任投资是面向未来的投资;第二,可持续社会责任投资需要融合发展。此概念的发展具备五个特点:实践走在概念前面,政府投资走在企业投资前面,国际走在国内企业前面,上市公司走在非上市公司前面以及绿色信贷走在其他金融工具前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则在发言时强调了在理念推广基础上的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的基本定位不仅是推广社会责任投资理念,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行动。既要聚焦投资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数据系统、披露标准、评价体系等)建设,也要重视市场主体的具体投资行为。这两者相互促进,社会责任投资的评级、度量等基础设施是投资行动的支撑,而投资主体践行社会责任投资的行动又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导向。”屠光绍称。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ESG投资体系
  社会责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已日趋主流。在此背景下,各界对ESG相关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本次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等主办方邀请到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ESG投资如何本土化”。
  与会嘉宾认为,在ESG投资本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认为,当下行业需要从传统的利益最大化投资转向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并重的社会责任投资。
  追求兼顾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双重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资本不能只是短期逐利,还需要树立长期目标。“ESG要求我们所有的企业和资本必须关注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完善治理体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在实践中,ESG投资本土化关键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社会制度优势。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国情来看,政府在ESG投资生态体系的建设中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我国ESG投资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各级政府在制度设计、信息披露、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良好进展。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引导带动了一批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践行ESG理念。
  与会嘉宾认为,ESG投资的本土化既不是照搬照抄国际经验,也不能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ESG投资体系,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评价标准是重中之重。
  如何把握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关系,如何让本土的体系既能够被国际标准所接纳又符合我国的国情?
  姜建清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在很多方面具有特殊性,比如我国的社会责任需要更强调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赋能等,我国的信息披露和数据基础也与国外不同;在认清这个现实的基础上,要推动国内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主动参与国际相关标准的讨论和制定,为ESG的发展和完善贡献中国的智慧。
  ESG投资体系的本土化离不开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的实践与经验。协办本次高峰论坛的上海农商银行在年初取得了境内上市银行最高的明晟ESG评级——A级。据上海农商银行最新公布的ESG报告,农商银行去年绿色信贷余额等主要绿色业绩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增长,最高单项增幅达150.94%(绿色债券表内投资余额)。
  对此,上海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俞敏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不仅应该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促进绿色金融转型,还应该帮助服务企业树立绿色理念、开展绿色转型。
  “例如,近年来政府在积极推动搭建对企业的绿色评价体系,强化底层碳数据和标准的公共支撑,金融机构可以主动参与并深化相关成果应用,为不同绿色等级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俞敏华表示。
  此外,对于如何做好本土的ESG投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基金学术主任邱慈观在讨论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第一是我们的基金经理人必须要加强专业能力,非常熟悉投资策略的具体应用;第二是要加强社会整体的ESG认知;第三是政府要参与ESG本土化的讨论,要看到ESG理念与中华文化的一些传统观念是非常一致的;第四是可以通过公开甄选产品来提高我们社会的认知跟投资人的兴趣。”邱慈观说道。
  中国在ESG披露准则选择上灵活度高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ESG的基本逻辑、核心内容和方法途径基本已是国际通用。
  目前全球尚未有ESG的统一标准。
  对此,本次论坛特别举办了题为“可持续信息披露与影响力度量”的前沿对话,回溯国际各方对可持续披露标准的探索,讨论国内、国外可持续披露的衔接和对话路径。
  社会责任投资要做到本土与国际的融合,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本土化的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这已成为行业共识。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张为国认为,各国治理目标、发展阶段和社会矛盾不同,目前并未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体系。这就使得中国在标准选择上灵活度很高,能够取我所好,为我所用。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则表示,要特别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的、客观的、可量化的ESG的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不能一味照搬国际制度,但是又不能脱离国际发展趋势。
  中证指数公司ESG业务部总经理赵永刚建议,企业要真正把ESG信息作为长期风险管理的参考,而非仅仅停留在合规管理层面;要发挥商业行为的促进作用,让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激励企业;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考虑环境、社会影响的特殊估值体系。
  原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张为国在论坛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介绍,目前国际上存在着多种可持续披露标准。例如TCFD框架(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主要是金融机构的气候相关披露,在中国应用比较多。
  张为国指出,对中国来说国际准则完全形成框架还相对遥远,我国应该“看到潮流、顺应潮流”,但并不是完全采纳。
  “在采纳、趋同和参考之间,我们不是拿来主义,而更应该是多方参考后的抉择。国际准则是一个基准,中国可以进行自身特色的叠加。”张为国表示。
  谈及国内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张为国表示,中国在ESG信披领域近年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ESG在中国不是白纸,不是‘纯引进’,我们正在不断以自身实践助力和丰富ESG发展”。
  例如,张为国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已联合TCFD开展信息披露,同时联合欧盟制度金融分类目录,在产业政策、企业优先等方面设置限制性标准。在气候领域,环境部与国资委都已做出相关要求。
  张为国认为,在真正统一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出台前,中国各部门应加强协调,发挥各自职能,加快信息披露专门化,证券市场以中国证监会为主,金融机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国有企业以国资委为主,环境披露以生态环境部为主,各自开展标准和细节一致的ESG披露。
  《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报告》关注乡村内生发展
  在本届高峰论坛“支持内生发展:乡村金融如何重构?”主题论坛环节,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正式发布了《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报告》。
  今年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团队带来的2023年中国社会责任投资报告,以“超越两极——金融如何支持乡村内生动力”为主题,重点关注“乡村内生发展”“真正有助于乡村内生发展的乡村金融结构和发展模式”“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供参考”等。
  胡煦博士在发布报告时表示,地方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受惠者,但是在过去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关系,即一方面地方希望资本下乡来支持乡村发展,但另一方面乡村也确实存在一些比较薄弱的地方令资本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报告》今年想要倡导的理念是“超越两极”,即认为很多乡村事业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会是纯粹的商业解决方案或纯粹的社会公益解决方案,它应该是由一些强烈具有创造社会效益意愿同时又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机构来提供方案,最终达成追求兼顾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双重目标”。
  在报告发布后,大会还安排了相同主题的圆桌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主持。
  讨论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曜表示,想要乡村振兴要发挥中国的优势,首先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汇集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力量,我们的金融部门也需要从大到小全部参与。第二则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市场化的导向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是我们金融机构在开发产品和服务时,要重视支持和培育有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现代化程度,这也是金融机构的重要使命。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则认为,现在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转型目标是农业现代化,现在的小农结构是短期内不能消除的,从金融角度看有些地方还没有发力,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的灵活就业、灵活创业方面的贷款支持要加强。
  中和农信董事长、总经理刘冬文表示,中国的弱势群体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中国农村的金融服务的现状可能还是有10%甚至少于10%的人口的金融服务没有得到满足,这也是未来社会责任投资发展的方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在沪召开 各方嘉宾共话可持续信息披露与ESG投资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