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华卓立 从“无模”起步争创中国3D打印标杆

最新信息

峰华卓立 从“无模”起步争创中国3D打印标杆
2022-09-09 10:01:00
在丹灶新能源工业园,步入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卓立”)的制造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颇具年代感的设备。
  峰华卓立董事长屈志介绍,这是“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团队在1997年自主研发的PCM-1000试验机。PCM(Patternless Casting Manufacturing,无模铸型制造技术)拥有无需模具、提效率、降成本等综合优势。峰华卓立是我国首家实现铸造砂型3D打印机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企业,PCM系列装备已升级迭代至第五代。
  深耕同一细分领域近30年,该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收获市场肯定,产品现已出口到俄罗斯、巴西、日本、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据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峰华卓立的砂型(无模铸型)打印机产品在广东市场占有率达70%,位列全省第一。
  撰文:陈梦赵进
  技术成果转化进入收获期
  与传统铸造工艺相比,背靠PCM技术的3DP(Three-Dimension Printing,立体式喷墨打印法)砂型打印,无需模具。
  “3DP无模砂型打印技术能让铸件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周期缩减50%以上,未来将取代部分传统木模与金属模。”屈志介绍,从工商登记信息看,峰华卓立创办于2011年。而该企业初探3D打印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8年前。
  在1994年,峰华卓立的前身——佛山市峰华自动成型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公司”)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带领团队率先提出PCM“无模铸型制造技术”,并开始进行工艺和设备的研究。1997年,该团队在清华大学快速成形中心研发出PCM-1000试验机,并打印了一些铸型。
  2002年,经过佛山市相关职能部门牵线搭桥,颜永年教授团队与佛山企业携手,就无模铸造技术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2004年,颜永年教授团队与原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了峰华公司,开始对无模铸造技术进行产业化运作。
  2006年,峰华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台套基于微滴喷射技术的PCM-1200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该设备将CAD计算机设计与传统砂型铸造工艺相结合,能够快速、柔性、准确地制造内腔和表面较为复杂的铸造型芯。而且,当时该产品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
  “自此,我们打开了技术和产品商用化的大门。”屈志说。至今,峰华卓立基于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PCM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已更迭至第五代,在设备智能化、软件集成、稳定性、打印尺寸、精度、效率等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进入技术成果转化的收获期,企业快速在市场上开疆拓土。在产能和销售方面,峰华卓立年产超大型砂型3D打印装备30台,各类3DP中小型打印装备100台以上,峰华卓立母公司单体2021年销售收入同比翻番,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超1亿元。
  产品随需求升级走向全球
  作为高技术新产品,峰华卓立PCM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源于铸造业的升级需求。
  铸造是制造业的基础,铸件在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等各类装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传统铸造业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加快升级,让PCM设备迎来发展风口。
  PCM工艺替代传统铸造,能够节省砂模成本,还能在多个方面实现降本增效。以汽车发动机缸体铸件为例,传统铸造工艺技术要求先制作模具,再经历多次修模后才做出铸型;而应用PCM工艺无需模具,铸件一次成型,还能显著缩短产品开发试制的周期,节省开发成本,加速产品入市时间。
  2007年至2011年,峰华卓立对第一代PCM设备进行自动化升级,解决了储砂、自动送砂、自动称量、自动加入固化剂、自动铺砂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行,能够大幅节约铸件的制作周期和成本。
  而且,该系列设备的应用效益快速提升。2008年8月,峰华卓立为东北地区某大型汽车研发企业试制发动机缸体,首个样本制作周期为15天。到2010年10月,峰华卓立为华中某大型发动机厂试制发动机缸体,制作周期缩短到不足10天。
  得益于在PCM领域的先入优势和技术优势,峰华卓立如今的客户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广西玉柴、上汽、比亚迪潍柴动力、安德里茨集团等知名企业,涵盖汽车、军工、航空航天、船舶、泵阀、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模具等领域。
  更难得的是,该公司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巴西、日本、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订单占比近三成。
  切入3D打印材料新赛道
  最近,峰华卓立新动作不断。
  基于在砂型3D打印领域积累的多重优势,该企业正通过自主研发继续发力,将技术延伸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近三年,该公司金属、陶瓷装备完成知识产权申报,2022年开始推出成套技术产品及服务。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是3D打印领域的新兴赛道。据Wohlers Associates Inc发布行业统计显示,在3D打印下游应用行业,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以及航空航天占比最大,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将成为3D打印材料的“引爆点”。
  关于峰华卓立的3DP金属和陶瓷工艺装备,屈志介绍,该企业正着力研发第二代金属/陶瓷/复合材料3D打印机。金属/陶瓷3D打印的打印速度最快将缩短到不到10秒/层,可打印各种金属和陶瓷材料,而且能成型3D打印砂型+铸造工艺所不能生产的硬质合金等难熔难变形合金。其产品打印精度更几乎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能实现的产品复杂程度也将远超过3D打印砂型+铸造的成型工艺。
  今年,峰华卓立还推出了第五代PCM系列装备和3D打印设备数字化平台,同时推进研发第六代装备。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大批量定制化生产需求,第六代产品将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设备更集成、体积更小,还将变革为数智化柔性生产线。未来,绿色、环保、智能化、集成化、多网络控制将继续是峰华卓立PCM系列装备的升级方向。
  从全球范围看,3D打印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至2026年,全球3D打印产值将保持20%的年均复合增幅,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2亿美元。
  峰华卓立发展至今,最让屈志自豪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从概念、原理、落地到产业化应用,全程来自自主开发。在他看来,自主开发优势将是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王牌”。
  “从砂型PCM-300到PCM-2500系列装备,再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3D打印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突破各行业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卡脖子’问题,致力于成为全球3D打印技术领导者,创民族品牌,立行业标杆。”屈志说。
  ■观察眼
  自主创新,要耐得住寂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主创新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高技术新兴领域,不少企业奋力攻坚关键技术创新,有的熬过了“寂寞期”,有的在研发路上折戟。
  这些故事的共通点之一是“韧性”。只因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投入,或需很长的时间等待,甚至长时间却等来一个错的结果,企业研发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安排。
  峰华卓立就是如此。用屈志的话来说,所幸的是,经历了长期“不计成本”的投入,峰华卓立终于迎来技术转化收获期,扭亏为盈。背后原因是,企业自创始时起,自主研发的目标越是瞄准行业顶尖或“无人区”,就越要“耐得住寂寞”。
  具体来说,“寂寞期”的难熬之处在于,在技术突破出现曙光之前,企业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不可急功近利。技术人员也不能因为今天努力了,明天还见不到成果,就灰心丧气。
  所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如四年前,颜永年教授在第五届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当3D打印技术走出实验室,它的发展动力在于应用。”如今,正是3D打印市场的高速增长期,正是峰华卓立大展拳脚之时。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峰华卓立 从“无模”起步争创中国3D打印标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